留学群专题频道{year}陕西英语导游词栏目,提供与{year}陕西英语导游词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范文 西安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内容包括>、>、>、>、>、>、>、>、>、>、>、>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陕西导游词【宝塔山】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

  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

与{year}陕西英语导游词相关的导游词范文

陕西旅游导游词

西安城墙导游词 西安鼓楼导游词 西安城楼导游词
陕西旅游导游词

  元旦小长假就要到来了,面对寒冷的天气还在担心去哪里旅游比较好吗?以下关于陕西西安导游词内容由留学群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陕西西安导游词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与{year}陕西英语导游词相关的景点导游词大全

陕西武侯祠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陕西武侯祠导游词
陕西武侯祠导游词

  武侯祠位于勉县县城108国道边,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武侯祠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现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风格。

  武侯祠因其历史悠久,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薛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杨静仁、李鹏、万里、乔石、李瑞环、宋健、陈俊生、彭珮云、张震等都曾来此参观视察,并留有墨宝。

  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碣林立,现有各时代石碑90余通,各种文物多件,历代名人字画400余幅,以嘉定年间皇帝亲笔御书的“忠贯云霄”金匾最为珍贵。除了文物古建筑外,还有汉柏、汉桂、旱莲、银杏等古树名木,其中汉柏据测定树龄在1700年以上。旱莲是世界稀有花木,现被定为汉中市市树。

  扩展阅读:

  导游词结构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1.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a、开头语

  (1)介绍自己或旅行社

  (2)介绍司机和车型、车号

  (3)介绍旅游时间,地点和行程安排

  (4)表示欢迎。

  b、告别语

  (1)总结旅游情况

  (2)感谢游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见

  (4)表示依依惜别

  2.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根据需求所变)。

  3.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携带的东西,保管好自己随身的物品,这是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关阅读:

  各省景点导游词大全

...

陕西香溪洞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陕西香溪洞导游词
陕西香溪洞导游词

  1、[上山起始处的一号平台]

  游客同志们,鸣泉洞座落在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咸宁市桂花镇挂榜山中,距106国道5公里,距咸宁市咸安区政府20公里,距武汉市80公里,是融水库、溶洞、桂花、山林于一体的别具一格的风景区。

  2、[二号平台]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鸣水泉水库,它分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两个部分。地上水库风光旖旎,地下水库却鲜为人知,大家可能没见过。它,就在我们的脚下。这是亚洲第一个地下水库,汇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5亿立方米,设计水位高程80米,每秒流量47立方米。下面这个电站,就是地下水库的发电站。

  3、[天下第一闸]

  这就是地下水库的闸门。它是亚洲第一个地下水库发电站,所以叫做“天下第一闸”。有兴趣的同志可以下去参观参观。4、[拜佛亭]

  游客朋友,这个亭子叫拜佛亭。它拜哪里的佛呢?请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往前看,对面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卧佛。你看它,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它安然无恙地躲在那里,好象在祝愿大家:游得开心,玩得愉快,一路平安,万事如意!

  5、[三岔路口平台]

  鸣水泉地上水库1966年建成,库容1.3亿立方米, 蓄水面积800亩。 对面山上的那个房子就是有名的鸡冠亭。亭下30米处就是鸡冠石,它很象大公鸡。相传,这是一只金鸡,头朝我们这边的桂花镇,尾靠那边的花纹乡。它“吃家饭,拉野屎”,吃桂花这边的谷子,喝鸣水泉的水,却把肥料拉在花纹那边。这边有人不服气了,将它的食囊打破,使它吃下的东西掉在桂花镇。金鸡是吉祥的象征,这鸣水泉的水,越喝越清,越喝越甜,越喝越多,源源不断。

  6、[白马寺]

  这个白马寺是在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传说是李自成的残部到通山为李自成报仇,被追兵赶上,围困在挂榜山上。他们宁死不降,骑着白马从这摩天崖上跳下,人马都壮烈牺牲。后人建立此庙,以纪念他们。

  7、[摩天崖]

  这里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三峡之险。那些长在石缝里的树,不需人工浇灌,耐寒耐旱,是真正的天然盆景。可惜,我们只可望而不可及。

  8、[山腰由东往西横道]

  我们咸宁市咸安区有“六乡”之称,即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千桥之乡和溶洞之乡。这个山叫挂榜山,山里面是空的,已发现九个洞口,分布在上、中、下三层。我们现在去参观的是鸣泉洞。我们鸣泉洞风景区将陆续开发其余八个溶洞。

  9、[鸣泉洞洞口]

  这个洞冬暖夏凉,洞内洞外温差10℃左右,大家进洞时要小心谨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10、[一号大厅]

  鸣泉洞全长2000米,最高处80米,最宽处120米,有5个支洞,大小景点100多处。 我们鸣泉风景区的特点是:水绕山环,水出山腹,山中有洞,洞内有小山,小山多奇观。

  11、[吴刚与常娥]

  鸣泉洞与桂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仅是因为它座落在桂花之乡,而且洞中许多景点的传说与桂花息息相关。这是吴刚,就是毛主席讲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中的吴刚;这是常娥,就是“寂寞嫦娥舒广袖”中的常娥。如今,向世人捧出桂花酒的已经不是吴刚,而是勤劳...

2025陕西英语导游词(摘录二篇)

{year}陕西英语导游词

▷ 陕西英语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柱子上都布满前辈留下的匾额、对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由清代晚期云南剑川人赵藩所撰写。

  上联赞扬诸葛亮善于运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让孟获心服口服,从而称颂他是一位真正懂用兵之道、不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相济的法度,取得良好成效,并提醒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引以为鉴。这副对联客观评价了诸葛亮的用兵和理政才能,提出“攻心”与“审势”两大启发式命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儿子、孙子的塑像。诸葛亮像位于正中神台上,他羽扇纶巾、金袍加身,神情忧国忧民、深邃远虑,展现出一代儒士风范。诸葛亮(181-234)出生于山东沂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襄阳隆中,因才智过人、勤奋有志,被誉为“卧龙”。应刘备三顾之请,他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去世后,他受托辅佐其子刘禅,治理蜀汉二十余年,实行开明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北伐,以忠诚、勤政、清廉、智慧,为蜀汉带来安定与繁荣。史学家陈寿评价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地开阔、仓廪充实,处处祥和景象。但因过度操劳,诸葛亮54岁时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葬于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诸葛亮一生勤政爱民、造福社会,深受百姓怀念和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奉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并陆续修建武侯祠以纪念他。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孙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际率军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殉国。

  诸葛亮殿中还陈列有一面铜鼓,是五至六世纪的文物。铜鼓原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炊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逐渐演变为乐器和礼器,用于集会与庆典,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这类铜鼓,白天用于炊煮,夜晚用于报警,故又称“诸葛鼓”。

  殿外两侧配殿中陈列有木刻诗文。西厢为《隆中对》,东厢为《出师表》,共12幅木刻作品。

三义庙

  走出诸葛亮殿,便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人而得名。该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为四进五殿,现仅存拜殿、主殿,呈一进院落布局。三义庙原位于成都市中心提督街,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迁建至此。迁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文物法规,按编号拆解原建筑构件,运至新址按原样复建,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修复后的三义庙建筑高耸,形式与刘备殿相同。屋顶为单檐硬山式,覆盖青简瓦,结构为木石结合,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柱及柱基均为石质。殿内有40根整石雕凿的圆形石柱,直径达0.5米。24根石柱上以金粉刻有12副楹联。主殿内重塑了刘、关、张泥塑像,并在廊道两壁新增十幅石线刻三国故事图,内容取自明代版《三国演义》,包括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从三义庙向西,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步入翠竹环绕的红墙夹道,尽头便是刘备墓。刘备墓冢高12米,绿荫覆盖,外围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墓前有碑亭等建筑。

  刘备在伐吴失利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

陕西终南山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陕西终南山导游词
陕西终南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我是你们导游XX,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仙都”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盛产药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太乙山黑膏便产自于此地。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终南山内有上善池,仰天池,系牛柏、三鹰柏等著名景点。其中上善池的由来还有神话传说在其中。终南山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頫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祛病延年。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我们“仙都”终南山之旅吧,让我们游览一下其中的仙境。

  延伸阅读:

  导游词功能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

  2.传播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

  3.陶冶游客情操

  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此外,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

  相关阅读:

  各省景点导游词大全

...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导游词 景点导游词大全 小雁塔导游词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 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 “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 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 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 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相关阅读:

...

英语导游证导游词

导游词开场白 导游词范文 导游证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沿途讲解的介绍词,包括导游欢迎词,景点介绍词,导游欢送词等。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导游词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关注留学网更多相关信息。

  My dear friends ,when you come to a city, you probably want to visit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of special interest. Nanjing has many place of historic interests and has been capital for six “dynasties.” But if you leave Nanjing without visiting Dr. Sun Yat-sen` s Mausoleum, undoubtedly you have missed the most arresting and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of the city.

  Talking about the Mausoleum we should have an idea about Sun Yat-sen, the great pioneer of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Mr. Sun `s original name is Sun Wen and styled himself Yat-sen. So foreign friends would call him “Dr. Sun Yat-sen ”. Since he took “Woodcutter in Zhoushan ”as his alias when he took part 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he was respectfully and widely called Mr. Sun Zhongshan in China. On October 12, 1866, Mr. Sun was born in a farmer` s family in Caiheng village of Xia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day zhongsh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hen he was still young, he had great expectations. He studied medicine in Honolulu, Hong Kong and some other places and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as a practitioner in Gangzhou, Macao and other places Later he gave up medicine as his profession to take part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1905, he set up China Alliance Organization in Japan and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guiding principle- “drivi...

推荐更多